2024年5月30日 星期四
把自己的『過去』經營好
作者:王廷瑋
黃仁勳曾建議:「我學到的教訓是,要把自己的『過去』經營好。我在餐廳洗碗時,就會全力以赴地去洗,之後才會被提拔為服務生。」
我目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主修電腦科學,課程以線上學習為主。學程中的學生背景多樣,很多人都在職場上有自己的工作,線上課程提供了很大的彈性。
在正式開始碩士的課程之前,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的學生需要先完成一些先修課程。例如,我先修了Java、離散數學與計算機架構。相比於台灣的課程,這裡對於討論與專題的要求更高,甚至每次討論與專題都有詳細的評分標準。
這學期,我正式開始了碩士的第一堂課《軟體工程基礎》。課程要求在開課的兩天內完成自我介紹,以便及早完成期末專題的組隊。在第一天完成自我介紹後,我很快與先修課認識的兩位同學組成了小組,這時其他同學都甚至還沒開始配對。看來先修課程的努力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
黃仁勳曾建議:「我學到的教訓是,要把自己的『過去』經營好。我在餐廳洗碗時,就會全力以赴地去洗,之後才會被提拔為服務生。」
我目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主修電腦科學,課程以線上學習為主。學程中的學生背景多樣,很多人都在職場上有自己的工作,線上課程提供了很大的彈性。
在正式開始碩士的課程之前,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的學生需要先完成一些先修課程。例如,我先修了Java、離散數學與計算機架構。相比於台灣的課程,這裡對於討論與專題的要求更高,甚至每次討論與專題都有詳細的評分標準。
這學期,我正式開始了碩士的第一堂課《軟體工程基礎》。課程要求在開課的兩天內完成自我介紹,以便及早完成期末專題的組隊。在第一天完成自我介紹後,我很快與先修課認識的兩位同學組成了小組,這時其他同學都甚至還沒開始配對。看來先修課程的努力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
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部探索財富不平等的巨著
作者:王廷瑋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是由托馬·皮凱提教授所著,這位學術界的"神童"22歲就取得了博士學位,隨後前往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然而,由於他的理念與美國學界格格不入,皮凱提決定回到祖國法國,並在多年後完成了這部令人歎為觀止的巨著。
本書的核心思想延伸了顧志耐的理論,將其置於更龐大的時空背景下進行驗證,並與馬克思等學者的理論進行辯證。皮凱提的創新之處在於,他跳脫了過往經濟學理論性的推導,轉而使用真實世界中更大規模的資料庫來驗證假說。這種研究方法本質上也是一種實證的資料科學。
"將過去的假說進行更廣大的時空範圍資料庫驗證",這可以說是學術研究的底層邏輯之一。無論是在醫學領域還是人工智能領域,通過收集更大範圍、更長時間跨度的數據來驗證假說,都是推動研究進展的重要方法。在人工智能時代,數據就是一切。如何將過去研究的假說用更大範圍的資料進行驗證,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出發點。
皮凱提的研究結果顯示,資本主義帶來的不平等主要受到趨同因素(如知識傳播和技能培訓)和趨異因素(如高所得族群的脫鉤、資本所得報酬大於經濟成長)的共同影響。如何調控這些因素,是消弭不平等的關鍵所在。然而,背後錯綜複雜的影響機制,卻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
皮凱提提出了資本主義的第一條定律:資本在國民所得中的占比,等於資本的平均報酬率乘以資本與所得的比值。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資本存量相對於其所得的比例,乘以資本的平均報酬率,就等於資本所得在國民所得中的占比。資本平均報酬率,正是影響資本相對於總體所得的關鍵因素。
從個人層面來看,實現財務自由的秘訣就是讓被動收入大於主動收入,即資本所得大於勞動所得。假設資本平均報酬率為5%,那麼只要攢下10年的工資,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了。但從國家的角度來看,資本與所得的比值並非越高越好。當國民儲蓄率越高、經濟成長越低時,資本與所得的比值就會上升,進而加劇財富不平等。長此以往,再怎麼努力工作也難以改變收入分配格局,經濟成長將會下降,財富分配的失衡最終可能引發政治衝突和戰爭。
通過分析英、法、美等國的長期數據,皮凱提發現,儘管資本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土地資本被工業資本、金融資本和不動產資本所取代,但資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並未下降,資本的重要性並未減弱。影響資本與所得比值的關鍵因素,是一國的儲蓄率和經濟增長率。而富裕國家自1970年代以來的資本復甦,最重要的長期原因就是經濟增長放緩。
從個體層面來看,不平等的現象古已有之,只是其結構發生了變化。我們從"世襲社會"走向了"才能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從靠祖蔭吃飯,變成了靠個人奮鬥和才幹。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不平等程度的下降。相反,隨著"超級經理人"的出現,勞動所得的不平等日益嚴重;而資本所得的不平等在二戰後曾一度下降,但如今又捲土重來,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面對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端,皮凱提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如建設社會國家、實行累進所得稅、開徵全球資本稅等。然而,由於政治經濟的複雜性,這些方案能否奏效尚未可知。
作為一個經濟學門外漢,我無法對皮凱提的理論做出專業判斷。但有一點是明確的:知識才是改變命運的關鍵。通過知識傳播和技術進步來提高生產力,或許是我們對抗不平等的最佳武器。而在國家層面,如何避免高收入群體的脫節、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稅收制度,將是控制財富分配失衡的關鍵。
正如馬克思所言,資本主義存在着內在矛盾,但我們尚未找到一個更好的替代方案。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每個人都應該為構建一个更加公平正義的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否則,等待我們的恐怕只有政治動盪和戰爭的深淵。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是由托馬·皮凱提教授所著,這位學術界的"神童"22歲就取得了博士學位,隨後前往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然而,由於他的理念與美國學界格格不入,皮凱提決定回到祖國法國,並在多年後完成了這部令人歎為觀止的巨著。
延伸理論,創新研究方法
本書的核心思想延伸了顧志耐的理論,將其置於更龐大的時空背景下進行驗證,並與馬克思等學者的理論進行辯證。皮凱提的創新之處在於,他跳脫了過往經濟學理論性的推導,轉而使用真實世界中更大規模的資料庫來驗證假說。這種研究方法本質上也是一種實證的資料科學。
數據驗證假說:學術研究的底層邏輯
"將過去的假說進行更廣大的時空範圍資料庫驗證",這可以說是學術研究的底層邏輯之一。無論是在醫學領域還是人工智能領域,通過收集更大範圍、更長時間跨度的數據來驗證假說,都是推動研究進展的重要方法。在人工智能時代,數據就是一切。如何將過去研究的假說用更大範圍的資料進行驗證,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出發點。
資本主義帶來的不平等之謎
皮凱提的研究結果顯示,資本主義帶來的不平等主要受到趨同因素(如知識傳播和技能培訓)和趨異因素(如高所得族群的脫鉤、資本所得報酬大於經濟成長)的共同影響。如何調控這些因素,是消弭不平等的關鍵所在。然而,背後錯綜複雜的影響機制,卻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
資本主義第一定律:一個有趣的公式
皮凱提提出了資本主義的第一條定律:資本在國民所得中的占比,等於資本的平均報酬率乘以資本與所得的比值。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資本存量相對於其所得的比例,乘以資本的平均報酬率,就等於資本所得在國民所得中的占比。資本平均報酬率,正是影響資本相對於總體所得的關鍵因素。
個人財務自由 vs. 國家經濟困境
從個人層面來看,實現財務自由的秘訣就是讓被動收入大於主動收入,即資本所得大於勞動所得。假設資本平均報酬率為5%,那麼只要攢下10年的工資,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了。但從國家的角度來看,資本與所得的比值並非越高越好。當國民儲蓄率越高、經濟成長越低時,資本與所得的比值就會上升,進而加劇財富不平等。長此以往,再怎麼努力工作也難以改變收入分配格局,經濟成長將會下降,財富分配的失衡最終可能引發政治衝突和戰爭。
資本結構的變化與資本重要性
通過分析英、法、美等國的長期數據,皮凱提發現,儘管資本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土地資本被工業資本、金融資本和不動產資本所取代,但資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並未下降,資本的重要性並未減弱。影響資本與所得比值的關鍵因素,是一國的儲蓄率和經濟增長率。而富裕國家自1970年代以來的資本復甦,最重要的長期原因就是經濟增長放緩。
從世襲社會到才能社會:不平等的結構變遷
從個體層面來看,不平等的現象古已有之,只是其結構發生了變化。我們從"世襲社會"走向了"才能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從靠祖蔭吃飯,變成了靠個人奮鬥和才幹。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不平等程度的下降。相反,隨著"超級經理人"的出現,勞動所得的不平等日益嚴重;而資本所得的不平等在二戰後曾一度下降,但如今又捲土重來,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皮凱提的解方:從社會國家到全球資本稅
面對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端,皮凱提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如建設社會國家、實行累進所得稅、開徵全球資本稅等。然而,由於政治經濟的複雜性,這些方案能否奏效尚未可知。
知識改變命運,但資本主義的未來仍撲朔迷離
作為一個經濟學門外漢,我無法對皮凱提的理論做出專業判斷。但有一點是明確的:知識才是改變命運的關鍵。通過知識傳播和技術進步來提高生產力,或許是我們對抗不平等的最佳武器。而在國家層面,如何避免高收入群體的脫節、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稅收制度,將是控制財富分配失衡的關鍵。
正如馬克思所言,資本主義存在着內在矛盾,但我們尚未找到一個更好的替代方案。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每個人都應該為構建一个更加公平正義的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否則,等待我們的恐怕只有政治動盪和戰爭的深淵。
Insight
- 人是社會存在的基礎,而人的本質絕對不只有財富的面相:越是純粹的經濟學模型越偏離現實。跨領域不是目的而是現實的體現。
- 與生命週期投資法相呼應,時間是難以認識與掌控的維度:針對橫跨時間軸的財富指標的平等可能乍看之下顯得違反常識。而未來的不確定性使得準確的估算無法達成。
- 適度的財富不平等有其存在必要,然而其不平等的程度也有其邊界限制:越過邊界的代價就是政治動盪和戰爭衝突。而維繫的方法則包括知識傳播和技術進步與制定相關政策制度。
Call to action
- 傳播知識
- 提升技術
2024年5月25日 星期六
《正念領導力》:企業中的心靈覺醒
作者:王廷瑋
《正念領導力》作者為擁有美國心理諮商碩士學位的心理師,本書於2020年出版。它的核心概念與2017年出版的《最高休息法》相似,但在執行正念的方法上展現了獨特的風格。與前作不同的是,本書聚焦於企業中的領導力,通過作者與多家台灣企業的合作經驗,展示了正念如何提升領導者的影響力。雖然本體論與方法論相同,但應用的面向更加專注於企業環境中的選擇性。
本書首先介紹了正念的基本概念與實踐方法,強調有意識地覺知當下的身心與環境,並保持客觀、允許、不評判的態度。作者提供了一系列的正念核心訓練,如暫停、覺知、訓練(3分鐘)、呼吸觀察(12分鐘)、短暫版身體掃描(17分鐘)以及正念行走(14分鐘),這些訓練幫助我們在職場中更專注、高效地工作,並減緩情緒壓力。
接著,作者探討了正念在領導力方面的應用。通過正念訓練,領導者可以建立內在自信,提升影響力。同時,正念可以幫助領導者專注於內在價值,提高工作品質,找到工作動能。書中提出了「對準價值」的概念,即從享樂到投入,再到找到意義,並強調「心流」狀態的重要性,即面對與技能相匹配的挑戰時,可以達到最佳表現。
在人際溝通方面,正念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作者建議在溝通時保持當下同在、善意好奇的狀態。在接受訊息時,要專注傾聽、簡述語意、感受實況;在表達想法時,要觀察、感受、表達需求、提出請求。面對難談之事時,可以從事實層次、情緒層次、身份認同與尊嚴層次三個角度來處理。
正念還可以幫助我們建立逆境中的復元力。透過建立強大內心、減少有害狀態、增加有益狀態,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挑戰。作為領導者,我們還可以協助團隊回到平靜、復原情緒、復原認知、建立應變資源、找到人生意義。
最後,作者提出了「慈悲領導」的理念。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為團隊提供心理安全感,建立可靠性、清晰的架構,讓團隊成員感到工作有意義,並產生影響力。這種領導方式不僅能提高團隊的工作效能,還能提升整體的幸福感。
《正念領導力》作者為擁有美國心理諮商碩士學位的心理師,本書於2020年出版。它的核心概念與2017年出版的《最高休息法》相似,但在執行正念的方法上展現了獨特的風格。與前作不同的是,本書聚焦於企業中的領導力,通過作者與多家台灣企業的合作經驗,展示了正念如何提升領導者的影響力。雖然本體論與方法論相同,但應用的面向更加專注於企業環境中的選擇性。
正念的基本概念與實踐
正念與領導力
接著,作者探討了正念在領導力方面的應用。通過正念訓練,領導者可以建立內在自信,提升影響力。同時,正念可以幫助領導者專注於內在價值,提高工作品質,找到工作動能。書中提出了「對準價值」的概念,即從享樂到投入,再到找到意義,並強調「心流」狀態的重要性,即面對與技能相匹配的挑戰時,可以達到最佳表現。
正念與人際溝通
在人際溝通方面,正念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作者建議在溝通時保持當下同在、善意好奇的狀態。在接受訊息時,要專注傾聽、簡述語意、感受實況;在表達想法時,要觀察、感受、表達需求、提出請求。面對難談之事時,可以從事實層次、情緒層次、身份認同與尊嚴層次三個角度來處理。
逆境中的復元力
正念還可以幫助我們建立逆境中的復元力。透過建立強大內心、減少有害狀態、增加有益狀態,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挑戰。作為領導者,我們還可以協助團隊回到平靜、復原情緒、復原認知、建立應變資源、找到人生意義。
慈悲領導
最後,作者提出了「慈悲領導」的理念。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為團隊提供心理安全感,建立可靠性、清晰的架構,讓團隊成員感到工作有意義,並產生影響力。這種領導方式不僅能提高團隊的工作效能,還能提升整體的幸福感。
Call to action
- 透過正念增加影響力
相關連結
2024年5月24日 星期五
《最高休息法》:現代人的解壓良方
作者:王廷瑋
現代生活的壓力無處不在,焦慮、不安和恐慌似乎已成為我們的常態。如何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最高休息法》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本書作者不僅擁有醫學博士學位,還曾在耶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同時具有日本和美國的醫師執照。這樣的背景使他能夠從醫學的角度切入,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見解。
與《高績效心智》和《高維度漫想》類似,《最高休息法》也運用了故事的力量。作者通過一個生動的故事貫穿全書,展現了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困境,並在開頭簡要介紹了可在結尾處實踐的方法。這種手法不僅增強了書的可讀性,也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觀點。
漢娜·鄂蘭在《人的條件》中將人類活動分為勞動、工作和行動三個層次,分別對應生物性、不自然性和人的多元性。隨著層次的提高,掌握的難度也等比上升。工業革命後,機器取代了大量勞動,人們的注意力更多轉移到工作中。然而,工作的不自然性也帶來了焦慮、不安和恐慌。
《最高休息法》提供了一種回歸人類生物本性的方法——正念。通過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的呼吸、身體和意識上,我們可以避免現代社會的不自然性對大腦造成負面影響。即使在人工智能可能取代大量工作的未來,與勞動和工作相關的生物性和不自然性仍將存在。而正念,正是一種很好的應對方式。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到,雖然每項研究都需要準確的專有名詞、精細的實驗設計,甚至繁複的投稿流程才能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獲得專家認可;但要真正取得共識、產生影響並做出改變,往往需要多個研究團隊多年的共同努力。而書中提出的執行方法,可能早已存在於東方的宗教智慧中。現代科學的許多部分,可能並非發明新事物,而是對現有事物做出更準確的定位和量化。這種影響力,不亞於嶄新的發明。
現代生活的壓力無處不在,焦慮、不安和恐慌似乎已成為我們的常態。如何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最高休息法》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作者的獨特背景
本書作者不僅擁有醫學博士學位,還曾在耶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同時具有日本和美國的醫師執照。這樣的背景使他能夠從醫學的角度切入,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見解。
故事的魅力
與《高績效心智》和《高維度漫想》類似,《最高休息法》也運用了故事的力量。作者通過一個生動的故事貫穿全書,展現了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困境,並在開頭簡要介紹了可在結尾處實踐的方法。這種手法不僅增強了書的可讀性,也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觀點。
從哲學到生物學
漢娜·鄂蘭在《人的條件》中將人類活動分為勞動、工作和行動三個層次,分別對應生物性、不自然性和人的多元性。隨著層次的提高,掌握的難度也等比上升。工業革命後,機器取代了大量勞動,人們的注意力更多轉移到工作中。然而,工作的不自然性也帶來了焦慮、不安和恐慌。
正念:回歸當下
《最高休息法》提供了一種回歸人類生物本性的方法——正念。通過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的呼吸、身體和意識上,我們可以避免現代社會的不自然性對大腦造成負面影響。即使在人工智能可能取代大量工作的未來,與勞動和工作相關的生物性和不自然性仍將存在。而正念,正是一種很好的應對方式。
科學與智慧的結合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到,雖然每項研究都需要準確的專有名詞、精細的實驗設計,甚至繁複的投稿流程才能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獲得專家認可;但要真正取得共識、產生影響並做出改變,往往需要多個研究團隊多年的共同努力。而書中提出的執行方法,可能早已存在於東方的宗教智慧中。現代科學的許多部分,可能並非發明新事物,而是對現有事物做出更準確的定位和量化。這種影響力,不亞於嶄新的發明。
Call to action
- 大腦workout: 正念冥想
2024年5月23日 星期四
《高維度漫想》:從哲學理論到具體實踐的思考藝術
作者:王廷瑋
作者擁有東大法律系學位及伊利諾理工學院設計碩士學位,現任 BIOTOPE 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策略官,這樣與眾不同的學經歷背景,讓他能夠以獨特的視角探索思考的藝術。
《高維度漫想》與《高績效心智》有些相似之處:兩位作者都有商學背景,都以一個小故事開頭,揭示現代人生活中常見的困境,接著簡單介紹解決困境的架構,後續章節則逐步深入探討架構的不同細項。不同的是,《高績效心智》以實驗科學提出幾個能提升績效的方向,而《高維度漫想》的範圍更為宏大:將一般常見的思考分為效率、策略與設計思考,而本書的主軸「漫想」思考則是能幫助一般思考模式的盲點,從「自我」模式中建立人生的「願景」。
康德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與判斷力批判——分別對應了傳統哲學中的真、善、美。而漢娜·鄂蘭特在《人的條件》中提出以行動取代傳統哲學的沉思,以達到人的最高境界,創造不朽。《高維度漫想》即是將傳統哲學中的沉思通過漫想的形式,將內在動機透過設計轉化為願景,之後通過決策來完成行動。除了哲學思想的論證外,書中也提出了具體的執行方法,分別提升漫想、知覺、重組與表現各個步驟,使想像中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具體可行的目標。
以打造部落格的經驗為例:效率思考即是關注文章字數、文章總數與瀏覽數,但追蹤這些純粹的數據其實蠻虛無的。策略思考則包括主題的設定、分析過去成功的經驗、搜尋相關數位行銷課程,雖然過程較不那麼枯燥,但也難以長久維持。設計思考則包括了排版、配色與圖片製作,能讓整體外觀更為美觀,但也只是最後的微調。目前整個部落格最為缺乏的,即是通過漫想思考設計的願景,這是目前整個部落格面臨的最重要關卡。雖然心中有一些想法,但正如書中所寫,沒有表現就不算思考,也許在完成這個步驟後,部落格才算真正地開始!
作者擁有東大法律系學位及伊利諾理工學院設計碩士學位,現任 BIOTOPE 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策略官,這樣與眾不同的學經歷背景,讓他能夠以獨特的視角探索思考的藝術。
與《高績效心智》的異同
《高維度漫想》與《高績效心智》有些相似之處:兩位作者都有商學背景,都以一個小故事開頭,揭示現代人生活中常見的困境,接著簡單介紹解決困境的架構,後續章節則逐步深入探討架構的不同細項。不同的是,《高績效心智》以實驗科學提出幾個能提升績效的方向,而《高維度漫想》的範圍更為宏大:將一般常見的思考分為效率、策略與設計思考,而本書的主軸「漫想」思考則是能幫助一般思考模式的盲點,從「自我」模式中建立人生的「願景」。
哲學思想的啟發
康德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與判斷力批判——分別對應了傳統哲學中的真、善、美。而漢娜·鄂蘭特在《人的條件》中提出以行動取代傳統哲學的沉思,以達到人的最高境界,創造不朽。《高維度漫想》即是將傳統哲學中的沉思通過漫想的形式,將內在動機透過設計轉化為願景,之後通過決策來完成行動。除了哲學思想的論證外,書中也提出了具體的執行方法,分別提升漫想、知覺、重組與表現各個步驟,使想像中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具體可行的目標。
以部落格為例的思考模式
以打造部落格的經驗為例:效率思考即是關注文章字數、文章總數與瀏覽數,但追蹤這些純粹的數據其實蠻虛無的。策略思考則包括主題的設定、分析過去成功的經驗、搜尋相關數位行銷課程,雖然過程較不那麼枯燥,但也難以長久維持。設計思考則包括了排版、配色與圖片製作,能讓整體外觀更為美觀,但也只是最後的微調。目前整個部落格最為缺乏的,即是通過漫想思考設計的願景,這是目前整個部落格面臨的最重要關卡。雖然心中有一些想法,但正如書中所寫,沒有表現就不算思考,也許在完成這個步驟後,部落格才算真正地開始!
Call to action
- 打造部落格願景
相關連結
2024年5月22日 星期三
《精準學習》:探索知識的本質
作者:王廷瑋
最近讀完了《精準學習》一書,作者雖然是景觀設計諮詢背景,但他從商業的角度出發,將知識定義為可以改變行動的資訊。這個定義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它突顯了知識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延續上一本著作《精準思考》的多元思維模型概念,提出了「臨界知識」的概念。所謂臨界知識,就是在不同領域中廣泛、普及指導行動的基本定律。這讓我想到,要掌握一個領域的核心知識,就要去尋找那些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原則。
整體而言,作者提出的掌握底層思維的方法接近於現代科學方法:將目前的認知定義為虛無假設,接著提出對立假設並加以實驗驗證。這個過程與科學研究的步驟非常類似,需要花上許多時間與過去研究連結,定義好邊界,而實驗過程可能只佔一小部分時間。透過研究的結果,我們將能更精確掌握所謂的「臨界知識」。
現代科學之所以強大,在於當我們掌握了科學方法與概念後,不一定需要透過大量的研究來掌握每一個「臨界知識」。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公開的研究結果取得其他研究團隊的「臨界知識」。而當許多研究有不一致的結論時,還可以用更高一層的統合分析來得到結論。更進一步,當我們發現現有的假設無法解釋實際資料時,可能就是下個典範轉移的契機。
除了知識論的討論,我們更關心這些知識能帶來什麼影響。作者提到,複雜世界是由幾個相互動態影響的基本規律所構成的。當我們能透過幾個「臨界知識」的組合了解現在的情況並對未來作出預測時,就代表我們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而未來的重大決策,就必須在現有能力圈中進行。
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知識不僅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可以指導行動、影響決策的重要工具。掌握了一個領域的「臨界知識」,就能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知識的實用定義
尋找「臨界知識」
作者延續上一本著作《精準思考》的多元思維模型概念,提出了「臨界知識」的概念。所謂臨界知識,就是在不同領域中廣泛、普及指導行動的基本定律。這讓我想到,要掌握一個領域的核心知識,就要去尋找那些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原則。
借鑒科學研究方法
整體而言,作者提出的掌握底層思維的方法接近於現代科學方法:將目前的認知定義為虛無假設,接著提出對立假設並加以實驗驗證。這個過程與科學研究的步驟非常類似,需要花上許多時間與過去研究連結,定義好邊界,而實驗過程可能只佔一小部分時間。透過研究的結果,我們將能更精確掌握所謂的「臨界知識」。
科學知識的傳播與革新
現代科學之所以強大,在於當我們掌握了科學方法與概念後,不一定需要透過大量的研究來掌握每一個「臨界知識」。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公開的研究結果取得其他研究團隊的「臨界知識」。而當許多研究有不一致的結論時,還可以用更高一層的統合分析來得到結論。更進一步,當我們發現現有的假設無法解釋實際資料時,可能就是下個典範轉移的契機。
知識影響決策
除了知識論的討論,我們更關心這些知識能帶來什麼影響。作者提到,複雜世界是由幾個相互動態影響的基本規律所構成的。當我們能透過幾個「臨界知識」的組合了解現在的情況並對未來作出預測時,就代表我們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而未來的重大決策,就必須在現有能力圈中進行。
啟發與反思
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知識不僅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可以指導行動、影響決策的重要工具。掌握了一個領域的「臨界知識」,就能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Call to action
- 建立臨界知識資料庫
- 透過臨界知識的組合改善行動
閱讀筆記
2024年5月14日 星期二
《精準思考》:解決問題的藝術
作者:王廷瑋
從學校到社會的思考轉變
研究中的精準思考實踐
哲學視角在研究中的應用
跨學科的視角增進理解
多元思維在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性
臨床醫學的場域其實是多元思維模型的典型範例。相對於研究中對單一問題的理想化處理,臨床上一個症狀的表現往往可能涉及多個器官系統的交互作用。醫生面對病患時,無法僅依靠單一指引來解決所有情況,實際診斷過程中經常需要依賴病史的諸多線索、理學檢查以及其他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來確認問題的真正根源。這一過程涉及到的是一種跨系統的模型思維原理。在臨床實務中,結構化思維不僅是對知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夠迅速且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解決面前的問題。然而,現實中的疾病情況過於複雜,涉及診斷、治療外,還包括疾病篩檢、醫學人文等多方面的考量。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最專業的醫生也難以時刻保持完美的處理每一細節。在這些挑戰中,數位醫療和智慧醫療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會。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我們可以建立模型來處理大量的數據,使這些模型根據其訓練資料來支持特定的醫療任務。這不僅能作為多元思維模型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協助醫生集中注意力於更關鍵的思考上,從而做出更精準的醫療決策。
學習與建立多元思維
Call to action
- 建立跨領域資料庫
- 應用多層次思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