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瑋|數位醫療|智慧醫療: 《高績效心智》:通往卓越的七把鑰匙 WFU

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高績效心智》:通往卓越的七把鑰匙

作者:王廷瑋





前言:從象牙塔走進現實世界


《高績效心智》是加州大學管理學教授莫頓·韓森的一部力作。作為一名在史丹佛商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的學者,韓森教授並沒有滿足於象牙塔內的研究,而是決定走進現實世界,用科學的方法來探究什麼樣的心智模式能夠幫助人們在工作中取得高績效。


研究方法:科學與故事的完美結合


為了找到答案,韓森教授首先對 300 人進行了先導研究,提出了 7 個假設,然後又收集了來自 5000 人的大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他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分析這 7 種心智模式與工作績效之間的關聯,同時也探討了它們與工作生活平衡、工作倦怠以及工作滿意度之間的聯繫。儘管這項研究難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難以對受訪者進行深入調查、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果關係難以確定等,但它仍然提供了一些寶貴的見解和啟示。


七種高績效心智模式


通過研究,韓森教授發現,這 7 種高績效心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與個人因素相關,另一類則與團隊合作相關。

在個人因素方面,排在首位的是「雙重專注」。這個概念與近年來在人工智慧領域備受關注的注意力機制有些相似。所謂雙重專注,就是在廣泛探索的同時,又能夠聚焦於最重要的事情。韓森教授提出了一些具體策略來實現這種專注,例如運用奧卡姆剃刀原則,將注意力集中在最關鍵的因素上; 把自己「綁」在任務上,避免分心; 學會對上司說「不」不要被不必要的事務所干擾等。

第二個重要的心智模式是「重新設計工作」。在機器學習中,只有選擇了與目標一致的損失函數,才能更有效地優化模型,達成預期目標。同樣地,在工作中,我們也需要審視自己的工作方式,看看是否與目標相一致。韓森教授提出了一個衡量工作價值的公式:工作價值 = 為他人帶來的助益 × 工作品質 × 效率。當然,不同領域的衡量指標可能有所不同,但這個公式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思路。

第三個心智模式是「學習迴圈」。這個概念與機器學習中的迭代優化過程非常相似。具體來說,它包括將任務拆分成若干微行為、進行檢討、獲取反饋、接受困難的磨練等步驟。通過這種不斷迭代的學習過程,我們可以持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績效,就像機器學習模型通過訓練不斷優化一樣。

第四個心智模式是「結合熱情與使命感」。這是一個不斷升華的過程,從創造價值到發現個人意義,再到追求強烈的社會使命感。當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與內心的熱情和更高的使命感相連時,我們往往能夠獲得更大的驅動力和成就感。

除了上述四個與個人因素相關的心智模式,韓森教授還提出了三個與團隊合作相關的心智模式。這三個心智模式較為主觀,難以量化,需要根據具體情境採取不同的策略。

其中,「說服需用巧毅力」強調在說服他人時要善用情感因素、用行動喚起行動、用使命感打動人心。這需要我們在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也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找到共鳴點。

「能爭辯也能團結」看似有些矛盾,但實際上,一個高績效的團隊既需要勇於表達不同意見,激發思維的碰撞,又需要在關鍵時刻形成統一戰線,朝著共同目標努力。這種看似矛盾的特質需要團隊成員之間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和默契。

「掌握協作要領」則提醒我們要避免無意義的合作。在團隊協作中,我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溝通和協調,但並非所有的合作都是必要的。有時候,簡單明了的分工反而能夠帶來更高的效率。


啟示與反思:高績效心智的培養之道


《高績效心智》的一大特點是,它以扎實的統計模型為基礎,但在呈現研究結果時並沒有過多使用晦澀的學術語言,而是引入了許多生動的案例來佐證觀點。韓森教授深諳「故事是數據的載體」這一道理,他巧妙地將枯燥的研究過程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啟發和共鳴。這種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使《高績效心智》成為了一本難得的暢銷書。

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每個人的工作環境和個人特質都有所不同,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心智模式。《高績效心智》提供的更多是一種思考框架和方法論,讀者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取捨和調整。


結語:在不確定中實現自我超越


總的來說,《高績效心智》是一本兼具學術深度和實踐價值的好書。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套科學的方法來審視自己的工作方式,同時也啟發我們反思什麼是真正有意義的工作。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培養高績效心智或許是我們應對不確定性、實現自我超越的一把鑰匙。無論你是一名職場新人還是資深管理者,相信這本書都能給你帶來一些新的思考和啟發。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