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廷瑋
從學校到社會的思考轉變
回想在學校時,期中期末考的準備多半是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幾題選擇題或者更棘手的多重選擇題。這種學習方式,雖然能有效地測試我們對學科知識的掌握,但很少涉及到實際問題的解決。然而,當我們進入博士階段或者走入職場,經常面對的挑戰並不是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這時候,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中快速找到解決方案,就成了一門必須精通的藝術——精準思考。
研究中的精準思考實踐
以我的博士研究為例,當時的研究主題是利用原發性肺腫瘤的放射圖譜學預測標靶治療晚期肺癌的預後。這是一個當時相當熱門的研究領域,許多團隊也在進行類似的研究,並已有多篇初步研究結果發表。面對這樣的研究環境,僅依靠傳統的PDCA方法和經驗累積,很難產生與眾不同的研究成果。這時,我轉而運用一種高層次的思考模式——哲學視角來剖析問題,希望能突破傳統框架。
哲學視角在研究中的應用
舉例來說,康德在他的三大批判作品中,提出了純粹理性、實踐理性和判斷力的批判,其中關於知識論的「純粹理性批判」對我的研究尤為重要。康德討論了經驗性知識的界限,並提出超越經驗的知識,即先驗的純粹理性,比如時間與空間,不可透過經驗獲得,是所有經驗的存在基礎。這種思考方式激發我對原研究題目進行時間和空間的延伸,例如探討治療前後的放射圖譜變化和腦轉移瘤的放射圖譜學,這些創新的視角為我的研究帶來了實際效益。
跨學科的視角增進理解
在當代學術研究和實際應用中,跨學科的視角變得越來越重要。例如,在經濟學領域,托馬斯·皮凱提在他的著作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挑戰了傳統經濟學的許多前提。他指出,傳統模型忽略了其他學科如社會學和政治學的影響,這導致經濟預測和模型與現實情況有時出現偏差。皮凱提的工作強調了在分析經濟現象時考慮歷史和社會結構的重要性,這也啟示我們在其他領域應用精準思考的必要性。
多元思維在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性
臨床醫學的場域其實是多元思維模型的典型範例。相對於研究中對單一問題的理想化處理,臨床上一個症狀的表現往往可能涉及多個器官系統的交互作用。醫生面對病患時,無法僅依靠單一指引來解決所有情況,實際診斷過程中經常需要依賴病史的諸多線索、理學檢查以及其他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來確認問題的真正根源。這一過程涉及到的是一種跨系統的模型思維原理。在臨床實務中,結構化思維不僅是對知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夠迅速且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解決面前的問題。然而,現實中的疾病情況過於複雜,涉及診斷、治療外,還包括疾病篩檢、醫學人文等多方面的考量。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最專業的醫生也難以時刻保持完美的處理每一細節。在這些挑戰中,數位醫療和智慧醫療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會。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我們可以建立模型來處理大量的數據,使這些模型根據其訓練資料來支持特定的醫療任務。這不僅能作為多元思維模型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協助醫生集中注意力於更關鍵的思考上,從而做出更精準的醫療決策。
學習與建立多元思維
最後,書中還介紹了如何學習和建立多元思維的方法,透過許多實際案例說明這些方法的應用。這些內容擴展了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年鑑」中提出的觀點,並加入了一些原創的洞見。詳細內容就有待有興趣的讀者購買觀看了!
Call to action
相關連結